祝女士最近总忍不住翻手机里的视频——画面里78岁的父亲祝大伯坐在病床上,手里攥着个橘子,跟护士念叨“当年在上海做泥水工,攒了三个月钱给女儿买花布”。谁能想到,三个月前的他还躺在家里的床上,连女儿叫“爸”都没反应,医生说“是阿尔茨海默,只能慢慢熬”。

三年前,祝大伯的变化像一场悄无声息的雨:本来爱跟邻居下象棋的人,突然话少了,连自己的茶杯都找不到;后来走路开始晃,像踩在棉花上,再后来直接卧床,连家人都认不出来。家人带着他做了颅脑CT,显示“脑室增宽、海马体萎缩”,医生确诊“阿尔茨海默病”,开了药吃。可半年过去,祝大伯的情况反而更糟——眼睛闭得紧紧的,连饭都不想吃。

“难道真的要看着爸爸这样‘糊涂’到最后?”祝女士不死心,经朋友介绍把父亲转到了浙江医院三墩院区。神经外科蓝傅君医师的第一句话就让她愣住:“先做个腰大池引流,说不定不是阿尔茨海默。”

结果比想象中更快:引流管插上没两天,祝大伯居然睁开了眼睛;再做侧脑室腹腔分流术,把脑子里多余的液体“引”到腹腔吸收——两周后,他不仅认出了女儿,还能跟护士聊“当年在上海工地吃阳春面”的旧事。“就像睡了个长觉,突然醒过来了。”祝女士红着眼眶说。

祝大伯的“逆转”,藏着一个很多家庭都忽略的真相:老人“变傻”“变呆”,不一定是阿尔茨海默,还有可能是“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”——一种被称为“可逆性痴呆”的病。

浙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孙虎把这种病说得很通俗:“脑子的‘水’是脑脊液,正常情况下像‘润滑剂’,分泌多少吸收多少。可如果吸收不了、循环堵了,液体越积越多,就会把脑子‘泡’得出现问题。”这种病专挑65岁以上的老人“下手”,症状却跟阿尔茨海默“撞脸”:记性差、反应慢、不爱说话,难怪很多医生会弄错。

但孙虎说,三个细节能分清“能治”和“不能治”:
一是走路像踩胶水——脚抬不起来,怕摔跤,步距故意走得很宽;
二是记性“能提示”——比如忘了锁门,提醒一句就能想起来,不像阿尔茨海默“越忘越彻底”;
三是小便管不住——先尿频尿急,后来直接尿失禁,这是脑积水特有的“信号”。

“最可惜的是,很多人把它当成阿尔茨海默,错过了手术时机。”孙虎说,阿尔茨海默目前没法根治,但脑积水只要早发现,通过手术把多余的脑脊液引走,就能“逆转”——就像祝大伯,要是再晚两个月,脑子被“泡”得太久,可能就真的回不来了。

现在的祝大伯,每天能扶着轮椅走十分钟,还会跟家人要“加了茶叶的热水”。他记不得自己卧床的日子,却记得女儿小时候爱吃的桂花糕。“原来不是爸爸忘了我,是他被‘水’困住了。”祝女士说。

其实对儿女来说,父母“变傻”的日子,就像一场雾里的长跑——你以为终点是“慢慢失去”,可有时候转个弯,就能看见“失而复得”的光。
下次如果家里老人开始“忘事”“走路不稳”,别急着下“阿尔茨海默”的结论——多问医生一句:“会不会是脑积水?”
毕竟,最温暖的事,莫过于“你被雾困住,我带你找到出口”。

人老了真的会变傻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