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美媒《国家利益》和印度防务新闻网的报道,把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(DRDO)和中国霹雳-15E空空导弹扯到了一块儿——说他们正盯着一枚“来自巴基斯坦的未起爆霹雳-15E”,琢磨怎么把里面的技术“用起来”。

事情得从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说起。当时巴基斯坦空军发射的一枚霹雳-15E没起爆,被印度拿到手。这对DRDO来说简直是个“活教材”——霹雳-15E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能让导弹飞得更远,主动雷达导引头能精准锁定目标,先进数据链还能和战机实时传信息,这些都是它在远程空战里“占上风”的关键。

但印度可没打算“照葫芦画瓢”造个“印度版霹雳-15”。DRDO自己都承认,霹雳-15E是好武器,但他们的目标是把这些技术“揉进”自家的“阿斯特拉”系列导弹里。毕竟“阿斯特拉”是印度自主研发的空对空导弹,之前射程不够远、机动性差点意思,抗干扰能力也不够强,一直得靠进口俄制或西方导弹“补缺口”。现在有了霹雳-15E的技术参考,刚好能给“阿斯特拉”升级——比如把射程从80公里延长到100公里以上,或者让导引头更“聪明”,不会被对方的电子干扰“”到。

有人说印度这是“仿制”,也有人觉得“正常”——毕竟各国拿到对手的武器,都会拆开来研究,看看自家的差距在哪儿。但印度的算盘很清楚:既要提升“阿斯特拉”的性能,还要减少对进口导弹的依赖,甚至以后能当“地区供应商”,把升级后的“阿斯特拉”卖给周边国家,赚点外汇。

至于最后能不能把霹雳-15E的技术“转化”成“阿斯特拉”的优势?就得看DRDO的“消化能力”了。毕竟“看明白”和“造得出来”是两码事,要是学不会怎么把这些技术融入自家系统,就算拿到10枚霹雳-15E,也变不成“阿斯特拉”的竞争力。

说到底,印度想要的不是“复制一枚导弹”,而是“学会怎么造更好的导弹”——这一步,可比“捡个样本”难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