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吃韩料的朋友大概都知道,每年10月底到11月,是韩国人“全民做泡菜”的日子——家家户户买上几十斤白菜、萝卜,抹上辣酱封进坛里,这坛“越冬泡菜”要吃一整个冬天。但今年这事儿,有点让普通百姓犯愁。

据韩国媒体3日报道,今夏以来的极端天气把蔬菜价格“搅乱了”:先是酷暑晒得白菜减产,接着暴雨冲毁萝卜地,刚入秋又来寒潮冻了大蒜苗。东大门市场里卖泡菜原料的张老板说,“上周白菜批发价涨了30%,萝卜也贵了近20%,不少老顾客来问,‘今年还能痛快做泡菜不?’”

政府显然盯上了这事儿。3日下午,韩国国务金民锡直接扎进东大门市场,蹲在摊位前翻白菜叶子、捏萝卜硬度,还拉着挑菜的阿姨唠:“您今年打算做多少坛?觉得价格能接受不?”被问的李阿姨直叹气:“去年做15坛泡菜花了8万韩元,今年估计得超10万,要是再涨,只能少做两坛。”

针对这波“泡菜原料焦虑”,政府给出了明确信号——明天(4日)就要发布“稳供应措施”,重点是“保数量、压价格”:一方面协调农协加大蔬菜调运,另一方面要求批发商不得哄抬价格,甚至可能推出“补贴券”帮民众分担成本。金民锡在市场里跟商户们强调,“泡菜是咱们的‘国民食品’,要是老百姓连做泡菜都犯难,那就是政府的事儿没做到位。”

其实对韩国人来说,泡菜从来不是“一道菜”那么简单——它是春节 family day 里祖孙一起擦辣酱的温度,是留学孩子行李箱里塞的“家乡味”,更是普通人对“稳定生活”的小期待。政府这会儿出手稳原料价格,稳的不只是几颗白菜,更是藏在坛子里的“家常安全感”。

明天措施一出来,说不定市场里的白菜价能松口气——毕竟,没人想让“做泡菜”这桩“年度仪式”,变成“年度难题”。